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美国新冠确诊病例超过633万,死亡近20万人。
我是今年美国某t40大学的大一新生,今年秋季学期在家上网课,成功变身“电大”尊贵学生。
好了好了,“Zoom University”终究只是一个梗,若正经聊上网课的真实体验,其中也是苦乐参半。
如果问我的开学是什么样的,实际上我睡过了线上的开学典礼,没有拍成入学的Zoom大合照,甚至截止此刻,我连校长致辞的视频链接都没有打开过。(于是打算写完默默打开观看)
首先想说的是,聊上网课是什么体验,其实和讨论上美本大学会有什么体验是紧密相关的,线上上课只是一种方式,它或许加深或许减少开始上大一时所面对挑战的困难程度,但困难还是在那里,等着自己去修炼升级知道最后能打爆这个Boss。
不过可以承认的是,作为需要好好适应很多新事物的大一新生,我在Zoom上对大学生活的体验肯定是有很大下降的,语言环境、校园氛围、宿舍生活、同学们的真实模样……很多很多方面。
睡睡醒醒间的Orientation
我们学校算是在比较早开学的一批大学中,为了防疫缩短了学期时间,提前开学,取消了秋假等等的假期,上到感恩节前结束,大一上十分短促且节奏很快。和朋友聊的时候发现很多大学也是相似的安排。
我一直很期待大一开学的Orientation,为此提前用了两三天去调整作息提前准备Orientation,然而效果还是非常不理想。
我们的Orientation持续了4-5天,所有新生被分为一个个不同的hall,在多个zoom session里由学长学姐带着一起看视频和讨论。
每个正经讨论的session都有不同的主题,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讨论underpresented people的session,大家一起看了一个快1个小时的视频,里面是各种各样minority community中学生的自白。有被歧视的同性恋、被抑郁症折磨的同学、曾遭受进食障碍的女同学、来自战火纷飞的苏丹同学。给我印象最深的正是最后一位,她描述家乡经历战争的画面时,我发现了自己以前忽略的一群minority group。我对苏丹的印象仅仅停留于以前做南苏丹模联代表时对于它导致开始战争的政治斗争,而当纸面上的腥风血雨变成口中真实的硝烟战火,我才发现自己对战争的理解还是太过浅薄。
看完视频我们讨论了很多,大家是真情实感被触动而打开了话匣子。
我其实不知道怎么把minority等相关的词语翻译成中文,翻译为“弱势群体”总感觉很不准确,因为在中文中它的重点总在于“弱”,而英文中minority强调的是“缺乏关注”“被忽视”。
学校能让每一个新生在迎新上花一个多小时倾听这些被忽略的声音,我真的觉得很感动。所谓的“政治正确”被污名,是不是因为我们都是置身事外者,都是没有经受过被忽视感觉的人?然而作为留学生,我们在校园里本身就是少数了。
不看视频的时候大家会一起玩线上小游戏社交,我参加的session里有你画我猜、快问快答,不过在国内上外网有点艰难,你画我猜我只能全程旁观共享屏幕。这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文化不相通的地方,比如我到现在才有点明白pineapple on a pizza和chew my cheese是什么意思,然而这些都是快问快答中的问题……
Orientation各个session中间穿插着各种自愿参加的活动,比如线上的club fair、选拔和advisor meeting,我参加了学校某个team的选拔,并幸运地通过了,算是弥补了高中参与时没能被选中的遗憾吧。
但是但是,最大的问题是会!睡!过!
每天都会有3个以上的session,从早到晚,加上其他活动,对应到国内时间基本上都是晚八到早七,当时还在努力调时差的我很不能适应一上来就完全晨昏颠倒的作息,因此在不知不觉中就睡过了几个session......而且所有环节都是强制新生参与的,所以没能出席的我要在油管上看完缺席session对应的视频,并且和引导我们参与orientation的学长学姐约一对一office hour聊自己的看法......我自己最后时补了快三个小时的视频之后去和学姐聊天。(不过学长学姐们是真的很热情人很好~)
Welcome to REAL classes
电大的课堂体验其实就和美国大学本身的课堂很相关了。即使在Zoom见到画面中各式各样的脸,在一开始会感到新奇,但过完第一周熟悉好一切之后,便会迅速感到疲倦,这比在线下上学感到厌倦的速度要快得多。真实大学生活的模样正缓缓展开在自己面前。
一上来就让我感到疲惫的是发出去没有回复的邮件。开学第一周是选课加add/drop的时间,也是发邮件要override/各种提问的高峰期。我发给了五六个教授邮件,没回复的还会换个说法再提醒一遍,最终只有一两位回复了。发现学校某个department教授好像都有不回邮件的习惯,再加上可能我发邮件的教授都不太responsive,最终还是对着空空的邮件收件箱叹息。
哎,也许这就是常态吧,要习惯。
不过还是有很多开心的事情的。
大一的核心课程选择了某个LGBTQ相关的seminar。教我们的老太太是个很爽朗(但我更想称为可爱)的les,刚开始上课喜欢和我们闲聊这几天的生活,最喜欢的游戏是Skyrim,有一只可爱的猫猫但名字我忘记了,上课的时候常常爬到教授怀里,课上另一个小姐姐就会抱住让她的小狗出镜。她第一节课和我们说她会通过人的肢体语言猜测她上课的心理状态,即使只是通过窄窄的Zoom镜头;她为让大家在线上讨论拥有更好的体验做出了很多可见的努力......尽管有很多很多阅读任务,她的课是我为数不多的能开心着思考的时候。
上的另外一节CS入门课也很有趣,那位教授永远会穿不同款式的夏日花衬衫,代码每次运载错误都会滑稽地惊呼,而我也是会日常大呼小叫的人,所以感到很亲切。只是教授的发际线好像又让我看到了CS学子的秃头未来......(狗头)
深夜也许没有阳光那么明亮,但虚拟世界一张张画面的陪伴,还是能让我觉得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守在屏幕前思考,因此不再感觉黑暗。
作为“少数”
剩余的时间便是接着睡睡醒醒,间隙参加club活动和其他会议,然后接着睡过一次次的meeting。club活动时间为了和上课避开,大多都是在傍晚或者晚上举行,对应到国内的时间便是天亮和清早,也很少会提供录播。我计划的调时差大业并不成功,虽然已经修炼到了到天亮都不会犯困的熬夜能力,但是到清早真的撑不住……
这也是最让自己感到无奈的地方,发现凭己之力还是无法完全弥补线上遥远的距离,我们终究还是所有学生中的少数。
至于为什么我在标题中使用“遗弃”这一字眼,也是因为尽管可以感受到虚拟的周围同伴们都非常热情,但我还是会深深地感到一种“被遗弃”的感觉。
一开始,每次自我介绍的时候我都会调侃一下自己在中国上网课需要调时差的事,但是调侃着调侃着,我还是开始不讲了。有时候觉得说出这些话真的有什么实际的作用吗?大概只会让在场的其他同学感觉很惊讶、很异样,其他也没法做什么了。
因为是少数,而感觉“被遗弃”,不仅仅只有这些时候,它几乎潜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
Zoom似乎把每个人的距离都拉的更远。
我该做什么?之后会发生什么?
说实话,除了好好学习,我什么也不知道。
2020年的突变给了很多人一个契机,一个在家里去静静思考的契机。
有的人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有的人在线上实习中明确了未来的求职方向
不过这些我都没思考好,我还是很纠结专业要学什么,未来要做什么样的工作,怎么和人相处......
但至少我想明白了一个道理。
申请季前,我幻想过自己在梦校Orientation上迎着欢乐的人群走入大门,开启新生活的场景。
不过在等待offer时疫情的爆发,我甚至一度认为大学会因此拒绝中国学生入学,我没有学上了。
得知科比和女儿坠机丧生的那个早上,我叹息一个巨人对未来的抱负和期望竟然可以就这么破灭。
在武汉的朋友和我说,他很熟悉的邻居染上新冠去世了,他很难过。
教授在syllabus的最后写着,“The year 2020 has reminded us that life is uncertain.”
在一个个这样的时刻中,我真正感受到了Life is uncertain。在2020年,许多事情已经彻底改变,也许之后还会一直改变下去。
人生无常。将来的一切也许会变得更难。
比起大时代的磨难和下坠,我个人经历或心绪的波澜也只是小小的一点,也许就没有必要再多么懊悔过去,担心未来。
就算多少次想要重新开始,过去会一直去,未来会一直来,只有现在才是真实的。
前几周线上举行了鱼丁糸的出道演唱会,它的前身苏打绿是我到现在都很喜欢的乐队。
最后一首歌唱了《近未来》。
这首歌陪我度过了不算顺利的申请季,而在万物都在变化的2020开学季,我觉得此刻正适合听这首歌。
也许很多人正在“放弃未来的渴盼,告别昨日的狂野”。
也许很多人心中的坚持最终只能变成“在无花果树里寻花”。
不过,我还是希望,没有抵达终点的水手并没有在暗礁处溺死。
没有路的森林最终冲破了天。
将要未来。
就快未来。
欢迎每一位在逃后浪、
在大流中寻找自己的声音的后浪们、
与任何一个有趣的灵魂。
文案 Joanne
美术 Asteria Anna
策划 Asteria Ezio Libby Zg Ethan Violet